能互动才能聚人气,聚人气才能有生意,漳州古城修文路——
前厂后店,既卖东西又卖体验

漳州古城修文路游人如织
不久前,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漳州,单霁翔、孟庭苇、张舒越的推荐,让漳州非遗着实火了一把。而承载诸多非遗记忆的古城老街修文路,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老街的红火源于厚积薄发。2022年7月,漳州古城在修文东路启动“非遗一条街”项目建设,凭借“前厂后店”的商业模式,使非遗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生气。
“前厂”,即沿街开放式场所,工艺展示、现场制作、文化演艺轮番上演,游客可亲身体验;“后店”,则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展销区,满足游客在体验之后的购买需求。这种模式,把原先摆在橱窗里的文创产品请下来,把原先躲在车间里的老师傅请出来,不仅卖产品,更是卖文化、卖体验。过去,产品的生产销售方式通常是工厂设在后方,消费者面对的是已经制好的成品。如今,思路一变,把产品的生产过程置于前端,让消费者参与制作,有体验感更有购买欲。
自“前厂后店”启动以来,修文路已引入10家具有漳州地域特色的品牌及龙头企业。有了这些文化品牌加持,修文路的“修文”二字更加名副其实。
有了人气才谈得上传承。据漳州市凌波景区管理集团芗城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李丹介绍,为了给漳州非遗提供展示平台,公司全力推进“非遗一条街”建设,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步入漳州三宝之一“八宝印泥”体验馆,原材料展示区、成品展示区、非遗技艺体验区、钤印体验区四大区域生动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宝印泥的历史渊源、制作方式及实际应用,让游客全面了解这一非遗瑰宝的“一生”,体验从原料到成品再到运用的奇妙旅程。
转身来到“古城香见”,该店以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水仙花为主题,店内展销各式各样的闽南香品,游客在此还可化身为调香师,亲手调配属于自己的香薰作品。
“非遗一条街”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美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产品巧妙结合,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以修文西路、香港路为核心,漳州古城积极打造非遗商圈,使之成为游客们探寻特色手工艺品和非遗纪念品的天堂。
“前厂后店”模式改变了非遗资源供人观看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街区文化底蕴,更让非遗活色生香,互动性更强。据统计,2024年漳州古城全年客流量达284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00万人次,模式之成效,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闫锴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