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艺
●胡可艺 晚风轻柔地抚过脸庞,我如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头顶忽然传来归巢鸟儿的啼鸣,那细碎的声线如洒落的珠玉,在晚风里叮叮咚咚地跳跃。 抬起头,天空中隐隐透出一抹橙光,橙中似乎融着点浅粉,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小区的广场上。 “妈妈,天上的云朵好美呀!我可以到楼上去拿图画本和彩笔,把它们画下来吗?”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个小女孩正拉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地朝单元楼走去,橘粉色的裙子微微漾起,仿佛在诉说着和夕阳的默契。可女孩妈妈的一句话迅速将我们拉回现实:“净折腾些没用的,奶奶已经把饭做好了,赶紧吃,吃完饭还得写作业,作业这么多……”声音渐渐远去,我脑中还回想着那句“净折腾些没用的”,真的没用吗? 几天前,好友从苏州归来,一见面,她便迫不及待地要与我分享手机相册里挤满了的姑苏韵致。她指着一幅幅照片如数家珍,拙政园的小飞虹,如虹卧波,倒影与真身相映成趣;狮子林的太湖石叠着千层云意,褶皱里藏着岁月雕刻的谜题,我凑近屏幕细看,指尖仿佛触到了沧浪亭漏窗里漏下的日光,心底泛起未能同游的怅然。 在满屏鲜活的江南画卷里,有一张照片攫住了我的目光——清灰色的墙面上爬满融融的青苔,剥落的石灰层下露出富有年代感的砖石,几竿细竹斜倚残墙。我盯着屏幕皱起了眉,这一处角落似乎不那么美。朋友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她笑着戳了戳画面:“这是留园中石林小院的一角。”她的指尖划过图片上剥落的纹理,“这些青苔和裂缝,它们拒绝完美的假象,坦然呈现岁月的痕迹,看似残缺无用,实则在这残败里藏着不可言说的诗意和韵味。”她的话让我想起手机里的其他照片——曲廊弯弯绕绕,看似让人走了许多冤枉路,却在每一次转折处铺开新的景致,亭台、花木、湖石次第入画,原来所谓“无用”的迂回,正是园林留住脚步、藏住诗意的巧思。 我不由得想起了李商隐的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枯荷无需修剪,任其枯萎凋零,在雨声中成就天然诗境;残墙无需粉饰,任其风化剥落,在岁月中显露天工之妙。枯荷不能开花结果,残墙不能遮风挡雨,看似“无用”却在审美层面产生“妙用”。曾经读庄子笔下不材之木的故事,一知半解,如今有了更深的理解。《庄子·人世间》中,匠石认为“不材之木”无用,而树神托梦反驳:“无用”恰是其得以保全生命,实现“大用”的根本。 如今,我们的现代文明似乎变成一把巨大的尺子,时刻度量着人世间的一切,实用主义和效率至上的思维困住了越来越多人。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时,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我做这件事情是否有用呢?小女孩在放学时对绘画的渴望、园林中的残墙、李商隐的枯荷就如庄子笔下的“不材之木”,提醒人们,除了实用功利,还有更广阔的价值维度。周国平曾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今晚的夕阳很美,不如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叛徒,让心灵在自然的怀抱里肆意遨游,用这份闲适与悠然,为生命添一抹别样的温柔。 (来源:集美报)
文章链接:http://www.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9018.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 条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