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国强乡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模式——
“师带徒”练就“真本领”
“人居环境是我们的‘门面’,我们都要参与进来,不要‘惜脚手’。”近日,在平和县国强乡岩坑村凉亭茶话会上,经过“师带徒”成长起来的年轻村干部林锦涛,用乡音乡情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现场反响热烈。
去年以来,岩坑村通过赴周边县考察、实施拆旧拓新,打造人居环境整治2.0样板,获全县现场会推广。今年来,岩坑村创新积分制管理,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基层现实窘境。由年轻干部主持的这场“接地气”的茶话会,正是该乡创新“师带徒”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从点位选取到谋划积分制,再到现在的凉亭茶话会、小组拉练行动等,都是包村领导带着我做,手把手教我如何统筹协调、完善整治方案、调动群众积极性。”乡干部林锦涛说道,“师带徒”练就“真本领”,是推进基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法宝。“现在,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也高了,工作越来越有干劲!”
近阶段,国强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干部培养要求,深挖“师带徒”传统智慧,创新推出“1+1+N”项目化培养模式(1名班子成员+1个攻坚项目+N名干部),1名班子成员带领N名年轻干部,以实战项目为“课堂”,让年轻干部在干中学、在战中练,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一流的年轻干部队伍,让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刚成立围炉煮茶项目组那会,我还是一脸懵,不知道工作从何下手。”乡干部张容坦言,“是包村领导带着我全程参与策划,从实地调研场地,到设计‘围炉煮茶’点位、采购茶具、做好后勤保障等,事无巨细。”如今,张容已能独当一面负责围炉煮茶项目,她参与的“自助窑鸡”项目也备受群众喜爱。
“最好的培养就是压担子,最真的本领来自解难题。”国强乡党委书记林志伟介绍,国强乡创新“年轻干部项目化培养”模式,将重点项目作为乡干部成长的“主战场”,通过班子成员“一对多”带干部直接挂钩具体项目的方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快节奏推动花溪梦田景区、“月子鸡”品牌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随着“师带徒”机制的深化运用,国强乡的干部队伍焕发出新的活力——“95后”“00后”干部在重大项目中的参与率不断提升,跨部门协作项目进一步增加,干事氛围持续升温,催生了“1+1>2”的化学反应,实现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庄文剑
通讯员卢艺婷林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