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项目海报
4月25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戴佩琪)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厦门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项目成功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启动,每年举行一次,旨在总结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成果,表彰在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该奖项是中国考古学界设置的国家级最高级别和最权威奖项。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各地申报项目120个,经专家初评和终评,最终选出10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考古项目。武王墩一号墓项目凭借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和重要发现脱颖而出。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自2020年起,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部分师生全程参与了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工作成果获得合作单位和学界的一致认可。该项目此前已经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该墓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陵园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车马坑长达148米,陪葬墓、祭祀坑星罗棋布,主墓封土高14米,墓坑深20米,展现了楚国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
墓中“亞”字形九室多重棺椁为国内首见。椁木墨书数千字,内容涵盖方位、分室、木材性质与编号等,是迄今等级最高、信息最系统的先秦墨书文献,为破解楚国职官制度与营造流程提供了珍贵资料。
出土文物超过1万件,其中以九鼎八簋为核心的铜器群、钟磬瑟鼓的乐器体系等礼器组合完整而震撼,刷新了人们对战国礼乐文明的认知。漆木器纹饰华美,龙凤案、耳杯等器物融合了中原与楚地风格,印证了楚文化对秦汉艺术的深远影响。
西室的280件木俑阵列,仪仗与乐舞分工清晰,体现出楚国从“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跃迁。这一“明器化”丧葬系统的成熟,为后世兵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渊源。
厦门大学考古学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走出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践行“大考古”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中外联合考古工作。2024年,厦门大学参与发掘的“福建平潭县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先后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武王墩一号墓项目再次摘得双桂冠,彰显了厦门大学在考古领域的实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