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宪杉向记者展示1945年4月24日的《大刀报》
4月23日,漳州市政协文史员、漳州一中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林宪杉向记者展示了一份80年前出版的漳州《大刀报》。这张发行于1945年4月24日的报纸,采用民国时期常见的4开4版式样。尽管报纸已严重泛黄破损,许多内容难以辨认,但通过仔细辨识仍可获取关键信息:头版头条刊载的《日海军覆灭的必然性》一文,犀利剖析了日本海军战术缺陷,折射出二战末期盟军反攻阶段的历史印记。此外,报头处还写明该报由陈毓光担任发行人,社址设于三民路等信息。
“三民路就是如今的延安南路。”据林宪杉所述,1919年陈炯明率军驻漳期间拆除城墙,修建了以“定威将军”封号命名的定威南、北路。北伐后该路统称为三民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延安路,1954年因拓通延安北路而改称延安南路。原路段骑楼建筑群系当时闽南典型商住街区形态。
据有关资料,《大刀报》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漳州创刊,七七事变后,革命志士、靖城武林人高岗山曾任《大刀报》总编辑。《大刀报》发布的内容非常全面,不仅包括漳州本地的新闻,还有发自全国各地的消息,甚至还有外电,是抗战期间漳州地区很有影响力的报纸。至1948年,漳州《大刀报》停刊。
阅读该报纸,当天除了刊载时局社论、战事新闻、杂文小品外,亦不乏市井生活气息浓厚的民生资讯,如详细罗列当日黄金(每克500元法币)及大米、各类豆品的实时市价。此外,一则陈若谷先生与余珍珠女士爱情永固的结婚启事也令人感到新奇又温暖,“在那个年代,报纸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据林宪杉介绍,民国时期,结婚登报曾风行一时。当时,婚姻法规和婚姻登记制度并不完善,结婚登报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它不仅能够知会远近亲友,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还能留作凭证,便于长久保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纪念意义。
时光荏苒,林宪杉望着手中这份《大刀报》,思绪飘回十多年前。彼时他在旧书肆的废纸堆中,发现这份被摊主弃之敝屣的纸团。尽管纸张脆化泛黄、边角缺损严重,但看到龙溪县等字样,他便如获至宝地将其捧回家中进行紧急修复。
“《大刀报》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使命仍在继续。”在林宪杉看来,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家国叙事与市井生活,还见证了战火硝烟中的温情与坚持,是烽火岁月里文化坚守与历史记忆存续的最好佐证。
⊙本报记者许文彬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