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创新“注活力” 产业升级“加速度”

日期:2025-04-23 来源:闽东日报 浏览:0 评论:0

  在春意浓浓的四月,记者走进周宁县咸村镇梅山村,放眼望去,一垄垄马铃薯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随风轻舞,彰显着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

  宁德市科技特派员、周宁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兰毓芳告诉记者,这片马铃薯可不简单,它们可是经历了重重考验,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原来,眼前这片马铃薯是对周宁县本地种薯开展茎尖脱毒病、病毒检测、组培苗扩繁、脱毒薯生产等一系列科学流程,精心培育出的具有本地种薯黏性强、口感好的糯性品种,名为“周糯薯1号”“周糯薯2号”“周糯薯3号”。

  自2023年起,周宁县便积极推进新品种试种工作,与省农科院紧密携手,多次开展品试。今年,咸村镇梅山村、七步镇后洋村、浦源镇溪坪村等不同海拔地块,都成为新品种标准化种植的“试验田”。兰毓芳表示,新品种的试种是个严谨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历经三年时间,后续将围绕其生长情况、性状表现、单产水平、品质变化等进行细致比对与深入研究。

  本地种薯实现焕新升级,秘诀是什么?答案就藏在周宁县坚定不移推进马铃薯种业创新发展的决心与行动里。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周宁高山马铃薯”。马铃薯作为周宁县五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覆盖全县9个乡镇,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本地自留品种出现退化现象,使得马铃薯的质量大打折扣,产量更是一落千丈,曾经亩产1000多公斤的丰收盛景,一度锐减至500多公斤。

  种子,堪称农业的“芯片”。打破发展瓶颈,推动传统马铃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周宁县精准锚定种子这一关键突破口。

  2018年,国家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落地周宁,引进300多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全面开展马铃薯杂交育种、产业技术示范和培训等工作。如今,该基地每年可获得杂交种子5万粒以上,为优化提升当地马铃薯种源筑牢了坚实根基。

  与此同时,周宁县在马铃薯繁育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资源。2023年,福建(周宁)高山马铃薯繁育中心正式建成并投用。该中心占地5000平方米,配备429平方米的组培室、686平方米的雾培室,先进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凭借这些“硬实力”,该中心每年可产出22万粒微型薯。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有效解决了周宁高山马铃薯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的技术难题,更为健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进新品种、培育优质种薯、开展“五新”技术……通过在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栽培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周宁县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24年,周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3万多吨,从事马铃薯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及大户近百家,产业链相关人员近2万人。

  如今,在种业创新发展的有力驱动下,周宁高山马铃薯产业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大步迈进,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张瑜通讯员李何颖)

文章链接:http://www.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7917.html
标签: 宁德市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