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更需“好好说话”

日期:2025-04-21 来源:集美报 浏览:0 评论:0
  ●周斐
●周斐  午饭时间,同事小雅抱怨道,她的公公婆婆总是会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小雅说:“从前我看见他们吵架,就躲进里屋,当作听不见。可如今,孩子都三岁了,一见爷爷奶奶吵架,就吓得哇哇大哭 。”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人会认为,两口子过日子嘛,不就是吵来吵去?其实,家人相处更应该“好好说话”,毕竟“家和”才能“万事兴”啊!  想起几年前参加过的一个“家庭婚姻”主题沙龙。一位很有智慧的大姐分享了她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位姓倪的姐姐讲她自己在刚结婚的时候,就经常跟丈夫争吵。按她的说法,她本身就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婚后也自然而然地复制了父母的相处模式。  直到有一天,她丈夫买回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匾额,挂在沙发后面。倪姐盯着这五个字,沉思良久。自此之后,她就开始思考:一个家庭能不能变得不吵不闹、和和气气?  后来,她与丈夫达成了共识——在家里要“好好说话”,并约法三章:第一,不在小事上纠结,避免不必要的“内耗”;第二,遇到需要沟通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有一方提出“我们需要坐下来谈谈”,及时启动沟通;第三,每次沟通要尽量做到客观、理性,避免带有情绪,因为情绪伤人也伤己。  那次发言的结尾,倪姐还非常坦诚地说:“我父母一辈子都是在为做饭盐放多了,忘记买菜了,打碎一个碗之类的小事发脾气、吵架,耗掉了他们太多的精力。事实上,不在小事上‘内耗’,才有精力去做大事。”  倪姐的最后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于是,我回家后跟我家先生就此做了沟通。自此之后,经过一番努力,我们这个新组建的小家庭也逐步形成了“好好说话”的相处模式。  三年前,我妈妈从老家过来帮我们带小孩。一开始,我妈将她和我爸吵吵闹闹的相处方式带进了我们这个小家庭。在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实施了两步走策略。我先从“不在小事上纠结”入手,一点一点地让我妈明白生活中抓大放小、避免“内耗”的益处。随后,又把“情绪化表达”的问题拿出来,多次与她进行探讨。好在我妈很明事理,也可能是被我们小家庭原本平和的氛围所影响,最终加入了我们的“好好说话”阵营。  至于家中的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学会“好好说话”。我家女儿四岁,从前遇到问题很容易哭闹。经过反复提醒,女儿渐渐学会了清晰地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如今,她会说“妈妈,这个画我贴不上,你可以帮我吗?”“妈妈,我不想吃香蕉,可以不吃吗?”“妈妈,我想让你抱我一会儿。”孩子学会了用清晰的表达代替哭闹,真是一大进步。  家,是爱的港湾,给我们以慰藉与力量。如果家庭成员整天都在为一些小事争来吵去,难免会带来许多的负能量。尤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摩擦。若是在负能量中生活久了,既不利于家庭关系,也会损害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家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好好说话”的意识,相互理解,充分沟通,多一些正面的表达,让家里的正能量逐渐多起来。  相互理解是微风拂面,“好好说话”是雨露甘霖,赞许与鼓励是阳光和暖。好好说话,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爱的表达。这样的家庭氛围,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滋养,从而拥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人生的风雨、抵御外部的磨砺。  (来源:集美报)
文章链接:http://www.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6976.html
标签: 厦门国贸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