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侧记

日期:2025-04-12 来源:三明日报 浏览:10 评论:0

  

  常口村“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石碑 (余 诚 摄)

  人间四月,万物笙歌。漫步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只见对岸青山如黛,金溪河碧波涟涟,宛如水墨丹青。

  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而又难忘的记忆。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常口村调研,他殷切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温暖如春、直抵人心的话语,时刻回响在三明人民的耳畔,深深镌刻进三明的发展历史。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20多年来,三明牢记殷殷嘱托,生态领域改革不停歇,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止步,“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接续推进,绘就了一幅和谐宜居、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

  绘绿 打造宜居新城

  傍晚时分,走在宁化县西溪石壁段边上的乡间小路,时不时能看见宁化县石壁镇镇长孙东升巡河的身影。“看看这河水,才觉得忙碌的一天画上了圆满句号。”他坦言。

  石壁镇境内河网水系发达,各类渠沟星罗棋布。作为石壁镇的河长,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渠沟都是孙东升关注的重点:“我们正严格落实‘晒水’‘议水’‘评水’‘交水’机制,强化部门协调、流域联动,守护碧水潺潺。”

  三明是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及汀江、赣江的发源地,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庞杂,呈“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去年9月,我市发布2024年1号河湖长令,要求建立“晒水、议水、评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实时公开水质数据,多方协商解决河湖治理难题,量化考核治理成效,全市齐心协力,三明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4年,我市流域水质总体为优,水质排名全省第二,泰宁、将乐、建宁、尤溪等4个县进入全省前十。全域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55个国省控断面优质水比例94.5%(全省78.9%),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76个小流域断面优质水比例94.7%(全省71.7%),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

  这是三明一以贯之守护青山绿水的生动剪影。

  多年来,我市坚持生态领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探索推出一批符合三明实际的治理举措,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让绿色始终成为三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聚焦破解生态环保“九龙治水”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探索河(湖)长制做法,同时牵头制定了福建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

  ——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我市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先行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成效显著。

  ——发挥法治力量,在全国法院率先出台司法保障林长制工作措施、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创建全国首个“水执法与云司法数助治理中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我市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重点园区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三钢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系统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多措并举描绘绿都三明“高颜值”。

  一幅山水画,越来越动人。2024年,我市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10、数量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

  探绿 吹响改革号角

  站在常口村的观景台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镌刻在巨石上,提醒着当地百姓铭记“绿色之约”。

  20多年来,常口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建设,不仅兴起生态产业、开建“两山学堂”、打造水上乐园,办起研学基地、还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开展“村企联动”,实施森林碳汇造林等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守着山怕穷,现在看着山盼富,这一片片青山就是我们最稳当的‘绿色银行’。”村民邱彩立笑容满面地回忆。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常口村领取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村民从中受益14万余元。

  林改的旺盛生命力源自持续创新。这种创新不是一时突破,而是扎根实践土壤、紧扣发展需求的系统探索。

  早在2019年,我市就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的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形式发放给林农。目前,全市累计制发林票8亿元、惠及7.8万林农,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集体收入增收5万元以上。

  2023年8月,首个全国生态日福建活动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启动,林业碳票首次跨省销售,将乐县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向上海汇洲建设集团出售8013吨碳汇。

  2024年7月,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以48.8万元顺利成交,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首次实现市场化交易。

  今年1月,三明市首批生态型“福林票”首次分红,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樟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高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三明市沙县区高砂林场共获得分红85850元。

  ……

  随着改革纵深推进,林业碳票交易范围从域内向省外扩大: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第六届上海进博会主办方先后购买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2万吨、1万吨用于抵消碳排放,实现林业碳票全国首次跨省销售;2024年,台企及个人购买三明林业碳票,在全国首次实现跨海峡销售……

  目前,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实现林权挂牌交易5498宗,总体成交率75%,成交金额达27亿元,综合溢价率15.5%,累计为市场主体增值、节约资金2.7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4年,三明全市林业总产值137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7600多元,约占可支配收入的1/3,茫茫林海成为当地百姓的“聚宝盆”。

  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实现,从制度创新到全域共享,三明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转化路径,绿水青山不仅是需要呵护的“无价之宝”,更能成为赋能发展的“有价资产”。

  逐绿 推动生态惠民

  4月6日,在泰宁县大金湖景区旁的“娇娇鱼庄”,老板娘蔡雪娇忙着招待客人。2017年,她将饭馆三楼改造成民宿,不少食客变成“年年来”的住客。“每年饭馆和民宿的营业额有几十万元,家门口创业幸福感很强!”她说。

  依托丹山碧水的独特禀赋,泰宁县将文旅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景区周边农家饭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节假日里,大金湖沿线农家乐常常爆满,自驾游游客“住下来、慢下来”,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多元消费。

  “点绿成金”的故事,也在建宁县上演。

  借力良好的绿色资源,建宁县引进明一国际项目,打造“海峡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集农牧业、制造业、文旅观光于一体,成为闽赣边界的“网红打卡点”。同时,当地聚焦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等“五子登科” 特色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让“建宁五子”享誉全国,生态农业与文旅体验同频共振。

  逐绿而行,我市主动融入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培育“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教育研学”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45个,带动当地群众通过林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2024年营业额达20亿元。同时,发展花卉苗木30.8万亩,带动从业农民2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如今,在明溪县,“观鸟热”带动生态旅游新风尚;在大田县,茶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在清流,千亩花海带来了赏花经济……

  作为全国林改策源地,我市做足“山”文章,坚持“以二促一带三”,推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兴林富民。

  眼下,位于永安市的竹制品产业示范园里机器轰鸣,“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的高端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目前,全市1200多家林业企业吸纳 4万农民就业,2024年林产工业产值突破 1060亿元。

  林下如何“生金”?我市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成金线莲、铁皮石斛、茯苓、灵芝、多花黄精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并与华润三九等药企开展岗梅订单合作,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80万亩,带动近23万农民参与林下经济经营,2024年实现产值194亿元,林农捧上生态“金饭碗”。

  作为老工业基地,三明逐绿而行,向新发力,2024年既有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两位数增长”,也有三钢产能置换升级、海斯福“单项冠军”企业的转型突破。老工业基地正借“生态东风”,实现“老树发新枝”。

  从“碧水兴旅”到“绿产富民”,从竹林深处的“加工车间”到林海之间的“康养基地”,三明始终坚守生态领向,让“生态颜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立足新起点,三明将牢记“绿色之约”,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在这片厚重红土地上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卢素平 通讯员 朱 超 姜光伟)

文章链接:http://www.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16432.html
标签: 三明市教育网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