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5年全国两会近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港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阵地。
厦门港,昔日年吞吐量三四千标箱的小港口,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每年超过1000万个集装箱,随着巨轮在这座港口进出,承载货值总量达数千亿元,特区经济血脉,在这里连通全球。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厦门港的绿色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从“全电码头”到“绿电”供应、“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再到绿色港口生态圈,厦门港绿色发展的“碳”索之路,是接力跑,也是耐力赛。
起航:建设“全电码头”
岸电连船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3月的厦门港,天高海阔,汽笛声回荡。集装箱巨轮整齐地停靠,桥吊、龙门吊、拖车各司其职,装卸作业现场热火朝天。
厦门港毗邻台湾海峡,面向东海,是连接东南亚和东北亚的重要枢纽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厦门港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厦门港连接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约150座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00万标箱,居全球第十三位。截至2024年底,厦门港共有航线186条,数量创下历年新高。
港口高质量发展“含金量”的背后,“含绿量”不断提升。
自2008年起,厦门港对有“油老虎”之称的龙门吊全面实施“油改电”,拉开电能替代、打造“全电码头”的大幕,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绿色马拉松”。
当前,厦门港电动化设备比例已超过55%,每年减少柴油消耗2700吨,减排二氧化碳5400吨。
打造“全电码头”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从能源的供给侧和消费侧两方面下手。如果说港口设备电气化改造是从供给侧下功夫,那么,船舶岸电则是从消费侧发力。
在厦门海沧区远海集装箱码头的14号泊位上,远渡重洋而来的国际货轮缓缓停靠,工作人员从集装箱货轮上拖出电缆,接到码头边岸电系统的高压接电箱上,推上闸刀,岸电接替了船上的燃油发电机,开始对货轮供电。岸电取代船上燃油发电,轮船不再冒黑烟,噪声和震动也减小了,实现在港“零排放”。
2016年,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与厦门远海码头合作探索,投运了福建省首个高压船舶岸电项目。项目设计供电容量3000千瓦,采用先进的高压智能变频技术,可为10万吨级及以下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时提供正常送电保障。随后四年,厦门供电公司与厦门远海码头持续合作,先后投资2600万元,完成13-17号泊位高低压岸电系统建设。
该项目的投运,在厦门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开启了船舶从“烧油”到“吃电”的先河。
船舶停靠港口期间,其自身携带的燃油副机在发电时会排放出氮氧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船舶用岸电代替传统重油发电,以电代油,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厦门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张俊告诉记者,“船舶岸电是绿色港口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以厦门远海码头集装箱船舶高压岸电项目为示范,带动引领港口岸电发展。”
“建起来”并且“用起来”。“项目的使用率比较高,岸电连船率在全国集装箱主要港口中名列前茅。”张俊说。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约300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 951吨、硫化物和氮氧化物4.8吨。
握指成拳,合力致远。目前,厦门港岸电建设已达到客运码头全覆盖,集装箱、客滚码头基本覆盖,超额完成交通运输部全国岸电布局方案的全部任务。供给的完备,供电安全性、稳定性不断提升,加上优惠的鼓励性电价,厦门港岸电接驳次数和接电量持续提高。数据显示,2024年厦门港靠港船舶使用岸电1137.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3%。
提速:推动“绿电”供应
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系统 提供绿色能源保障
建设“全电码头”只是开端,推动“绿电”供应是持续深化。
世界自然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