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外景(许 琰 摄)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多元交融的文化特性,孕育了三明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多年来,三明始终赓续改革基因,坚持用改革开路、以创新破局,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数十项,市、县两级不断自主创新、推出改革探索。如今,各项改革正加快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向系统集成、迭代升级的华丽转身。
“改革领先”,已然成为全市工作的主旋律、全市发展的最强音,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健康为本,守护民生福祉
2月26日,三明市新时代健康研究院第二次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推动三明医改持续深化出谋划策。
三明市新时代健康研究院成立于去年9月,是深化沪明医疗卫生对口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市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例。
从2012年启动至今,三明医改已经迈入第十三个年头。回首过往,面对城镇职工医保基金亏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创新推出“两票制”“年薪制”、组建医保局等做法,有效破解了医保管理“九龙治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等难点堵点,走出了一条市、县、乡、村“四级联推”,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的改革新路子。多项创新举措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6次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获批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
在三明医改推进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听取和研究三明医改工作,充分肯定三明医改经验,为三明医改“把脉定向”。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沙县总医院考察调研时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精神,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市重点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分级诊疗建设、医防融合、医疗保障提升、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完善等“六大工程”,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一体推进“药、价、保”、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制度等改革,抓好“三医一张网”建设、三明联盟扩容、医保基金安全监管等工作,深化“健共体”建设。同时,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等建设,加强与瑞金医院、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我市还充分发挥全国医改经验推广基地的作用,聚焦城乡一体、防治并重、体卫融合、医养结合,用好新时代健康研究院、“六病共管”中心等载体,加快推进医改展示馆和健康教育馆建设,为“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提供更多立得住、带得走、推得开的好经验。
2024年,上海瑞金医院三明分院挂牌,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揭牌开诊,三明市新时代健康研究院成立,12家健康管理中心、12家疾病管理中心全部投入使用……一系列改革成果,不仅让三明成为全国医改的“样板”,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三明力量”。
生态为底,加快“两山”转化
改革,不仅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也决定着这座城市的“高度”。
作为“中国绿都”,三明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座座青山都是群众致富的“聚宝盆”。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研究部署、推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了第一本林权证,出台全国第一份林改文件,擘画了林改蓝图。
林改一步棋,唤醒了大山里“沉睡的资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我市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围绕“山要怎么分、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以绿色生态为底色,我市一手抓“护绿”,全面落实林长制,创新“林长+司法护航”等机制,推行护林员“四化”巡护、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一手促“增绿”,大力开展林木良种培育等关键技术攻关,一体推进绿化彩化花化,促进森林经营管护长治长效。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老百姓端好“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近年来,我市从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生态+金融”“生态+票证”“生态+碳汇”“生态+交易”等新路子,推出“福林贷”“益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制发林票、林业碳票等,持续拓宽“引资入林”通道,真正下活林改“这盘棋”。
1月22日,我市首批“生态型·福林票”在沙县区高砂镇首次分红,此次分红共85850元,分给了高砂镇樟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高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高砂林场。
“村里多得了1万多元,我们准备把这个钱用在老百姓身上,给每个村民购买30元的意外险。”高砂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明如是说。
林木种植周期长、收效慢,如何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让“远水解得了近渴”?
这一问题的关键,就藏在“产业”二字中。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向绿而兴,把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力推进二产做优做强,将竹木产业链列入全市11条重点产业链,发展竹纤维利用、竹生化利用等精深加工产业;全力推进一产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建立林下经济立体开发模式,开发以笋竹、林药、林菌及沙县小吃配料为重点的林下产品,让林下生金;全力推进三产培育壮大,积极拓展“森林康养+观鸟休闲、中医理疗、研学培训”等新业态,让好生态变成引人、留人、养人的好产业。
教育为基,点亮未来之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闽学之源、闽师之源,三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教育强市目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工作机制改革,打好教改“组合拳”,积极探索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下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我市创新推行“总校制”办学模式,通过“以优带新、以城带乡”,整体提升城区新校和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全市探索形成“3456”总校制办学改革模式,组建总校116所、分校237所,总校与分校之间逐步实现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等,开启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2024年9月2日,三明十中2024—2025学年“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举行。“青蓝工程”采取三导师形式,为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班主任、思想导师,全方位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师德水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始终将教师放在教育首要位置,积极推行“选青”制度,每年划出20名专项指标用于青年教师高级职称评聘,加快推进“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秀年轻校长培养工程百人人才库,组建名师工作室,推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通过“外来引进”与“内在配置”相结合的办法,招聘优秀人才来明任教。
此外,我市还创新完善小学积分入学和公办幼儿园“多园划片”招生改革,深化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沪明教育对口合作、泉三教育山海协作,推动87所学校与上海结对共建、93所学校与泉州合作交流,共促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99.55%、公办率78.57%、普惠率97.94%,示范园就读比率81.35%,公办率、普惠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74%……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除了医改、林改、教改,我市还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资国企、精神文明等特色领域改革,在解难题、促发展的过程中,让群众有更多可触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未来,三明将继续深化改革,以创新为笔,续写新时代的改革华章。(章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