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漳浦剪纸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艳君——
日均五小时四十年坚守

欧阳艳君展示新作《山海画廊唐郡漳浦》
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便在闽南地区生根发芽。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清晨的漳浦县城,阳光透过欧阳艳君剪纸工作室的窗户,洒在一张铺开的红纸上。只见她手持剪刀,指尖翻飞间,纸屑如雪花纷落,一张平平无奇的红纸便化身为手拿乾坤圈身披混天绫的“哪吒”,轻轻折叠,小英雄竟能跃然立于掌心。“老手艺要活,就得和年轻人的心跳同频。”欧阳艳君笑道。
作为漳浦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不久前,欧阳艳君获得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从艺四十载,欧阳艳君从未停下手中的剪刀,她用匠心与巧思,不断将传统技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指尖下的童年
红纸里藏着的命运密码
20世纪70年代,太阳照在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幼年的欧阳艳君托着腮帮子依靠在床边,看着外婆拿着剪刀在彩纸上干净利落地裁剪,“咔嚓、咔嚓”的声响是藏在她记忆深处的童谣。
欧阳艳君的外祖母是一位传统的民间民俗用品艺人,擅长制作各种祭祀用“纸银”和婚庆用品中的剪纸装饰。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外婆的房间里总有一篓篓的、用彩纸与白纸剪成的一个个精美的“纸银”。
“那时候觉得,剪刀是有魔法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开始尝试着剪出各种我心中的图案。”指间经年累月的变形老茧,是欧阳艳君与红纸“对话”的见证。
改革开放后,漳浦县开始挖掘和推广民间剪纸艺术。1984年,欧阳艳君所就读的县实验小学开设了剪纸兴趣班,凭借着对线条的感悟和出色的绘画天赋,她成为兴趣班的首批学员。而后,在启蒙老师陈秋日、高钱厚以及老一辈剪纸艺人黄素的指点下,从临摹传统纹样到独立创作,她的技艺在剪刀与红纸的碰撞中飞速精进。
初中毕业后,步入社会的欧阳艳君,在打工之余,依然没有放下指尖上的功夫。凭借精湛技艺和执着追求,她成为县文化馆需要的为数不多的兼职剪纸艺人。欧阳艳君回忆:“那时我一边打工一边剪纸,收入不高,但能靠作品赚钱,我很满足。”那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剪纸可以成为谋生手段,也让她在剪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十年间,她不仅从学徒成长为省级非遗漳浦剪纸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更凭借着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剪坛(五把)金剪子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荣誉,让全省乃至全国看到了漳州剪纸文化的魅力。
刀刃上的突围
传统技法“剪”出新天地
在欧阳艳君剪纸工作室的墙上,清晰写着她的格言:“工匠精神是千锤百炼的实践后,对自己技艺的肯定。”这句话也成为欧阳艳君在艺术探索过程中艰辛而且充满喜悦的心境写照。
1999年,欧阳艳君成立了“剪纸之窗”工作室(欧阳艳君工作室的前身),正式开启职业生涯,她也成为当地首位专职剪纸艺人。
创业初期,欧阳艳君一人包揽创作、销售、推广工作,常为赶制订单彻夜忙碌。“最困难时,右手大拇指不能动、食指变形,但看着作品被认可,就觉得值。”她坦言。
为了让传统剪纸更好地适应现代需求,欧阳艳君在坚持创作实践的同时,开始不断尝试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技法。她不再局限于过去多用于小幅作品的“剪排”技法,而是深入揣摩如何让红纸上的锯齿纹如流水般自然衍生,以及如何使图案的光影层次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尝试,她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还独创了“长排剪技法”(荣获省级五小创新项目一等奖)和“分段长排剪技术”(获得外观专利)。凭借这些创新技术,她不仅突破了传统剪纸技术的瓶颈,更在福建省首届民间剪纸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了最高荣誉——福建省首届“金刀剪奖”。
除了推陈出新之外,作为漳浦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欧阳艳君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她不仅在创作上不断探索,更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推广。
为了推广剪纸艺术,自2007年开始,欧阳艳君通过进校园等方式,将剪纸艺术带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她认为,培养孩子们对剪纸的兴趣,是传承这门艺术的关键,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欧阳艳君也从教师队伍中挖掘并培养出一批县级传承人和剪纸技师。
剪不断的情缘
让古老技艺扎根新时代
在工作室的长案上,一幅约1.5米长的剪纸新作《山海画廊唐郡漳浦》格外醒目。黄道周执笔凝思、火山岛玄武岩柱参差林立、赵家堡古厝飞檐翘角、金刚山云雾缭绕,甚至憨态可掬的佛昙河豚都跃然纸上——欧阳艳君用独创的“分段长排剪”技术,将家乡的人文历史与山海风光浓缩于一纸之间。“剪纸是漳浦的‘活地图’,年轻人看着这些图案,自然会好奇背后的故事。”她轻抚作品说道。
四十年来,欧阳艳君的剪刀始终追着时代走。从儿童期剪婚庆“囍”花、祭祀纸花,到后来创作《喜上眉梢》《闽南穿灯脚》《月是故乡明》《为人民服务》等佳作,再到如今更聚焦文旅融合题材,创作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故乡的云》《山海画廊唐郡漳浦》等系列作品。
“老手艺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更应该服务于新时代。”在欧阳艳君的剪刀下,不仅仅有风花雪月,也有国家安全和廉政,这些都让老手艺有了更实在的作用,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提及关于AI技术、3D打印等新兴技术将冲击传统手工业的话题,欧阳艳君表现出了乐观与自信。
“剪纸是一门线条艺术,每一根线条都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灵魂。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在她看来,尽管科技可能会对传统剪纸产生一定影响,但手工剪纸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是无法被替代的。“AI可以快速创作出图案,但它无法替代手工剪纸的温度和情感。”
同时,欧阳艳君表示,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她也衷心希望年轻一代的手艺人能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新科技与当下的数字经济、谷子经济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采访结束后,剪刀开合声沙沙作响。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欧阳艳君,依旧保持着日均五小时的创作强度。在她的剪刀下,红纸上的闽南山海渐次浮现,那些蜿蜒的线条里,既流淌着外婆煤油灯下的古老歌谣,也跃动着新时代的数字星河。
⊙本报记者许文彬
通讯员林惠卿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