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跨越百年的地契 揭开漳州古城钟家医道传承史

日期:2025-02-25 浏览:4 评论:0
钟永辉的祖传医书《幼科心法集成》《西医妙用》及祖辈当年行医时的针筒本报记者王琳雅摄
芗城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地契影印件郑重交给钟永辉(左二)一家本报记者王琳雅摄

  近日,芗城区档案馆在整理一批民国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沓珍贵的民国地契和证照档案,这批地契和证照见证了漳州古城一带土地和房产权属的变迁历史,其中一份民国九年的地基执照和一份民国二十五年的店屋卖契更是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努力,成功联系上了执照和地契主人钟克明的孙辈钟永辉,也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家族往事。

  地契寻主往事浮现

  这批档案时间涵盖了从民国九年(1920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历史时期,主要与民国时期龙溪县县域内的数宗房地产紧密相关。其中,一份民国九年(1920年)由粤军总司令部制发的地基执照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店屋卖契尤为引人注目。该执照和契约均盖有大红“官印”,详细记录了福隆公司(即钟克明)位于定威南路即断蛙池(今延安南路)已叚15号地基和151号店屋的坐落、四至、面积、价银等信息以及将店屋卖给谢春泽的全过程,包括卖主、买主、中人、代笔人的姓名。卖契不仅包含了民契(白契)、官契(红契)和契尾(契税凭证)的完整三联套,还牵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家族故事。

  档案馆工作人员随即展开了对这份地契背后故事的探寻。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成功联系上了地契主人钟克明的孙辈钟永辉。当钟永辉接到档案馆的电话,得知家中祖传的地契被找到时,他激动万分,连声表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月15日,在钟永辉家中,当芗城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地契影印件递到他手中时,他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

  面对档案馆工作人员,钟永辉缓缓打开了话匣子。“我曾听家里长辈说过,以前家在古城里,有过一些房产和地契。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竟然还能看到这份地契,上面的地址和父辈们的讲述完全吻合。”钟永辉回忆,钟氏家族在龙溪县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望族,祖父辈皆行医济世。他的曾祖父钟瑞卿的中医名声颇著,祖父钟克明(本名钟金池)早年在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潜心学医,学成后回到漳州,先后在厦门路和浦南开设诊所,多年救死扶伤,深受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漳州市工人保健院工作。父亲钟时熙在新中国成立前开设诊所,新中国成立后先在漳州市工人保健院工作,后来在芗城中医院退休。

  而那份地契,正是钟氏家族昔日辉煌的见证之一。钟永辉说,定威南路151号的店屋,是他们家族在漳州核心区域的房产之一。根据芗城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这店屋历经数次易主,新中国成立后产权归属王淑英,门牌号也改为了延安路260号。再后来,这店屋被收归国有,门牌号也变为了延安南路266号。如今,西桥街道延安社区的招牌就挂在那里。

  医道传承档案生辉

  随后,钟永辉向工作人员展示了两本珍藏多年的祖传医书《幼科心法集成》《西医妙用》和祖父当年行医时的针筒等老物件。他轻轻翻抚着医书泛黄的书页,眼中闪烁着对祖父的敬仰与深切怀念。

  “看,这是祖父用过的针筒。”钟永辉指着一支玻璃针筒说道,“在当年,祖父是我们这一带为数不多的精通西医的医生。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一次性针筒,祖父就用这种玻璃针筒,每次用完都用开水煮15分钟消毒,反复使用。”

  钟永辉接着透露,虽然自己最终没有走上祖父辈行医救人的道路,但家传的医书以及那独到的医术,他都一直悉心学习研究着。令他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姐姐和外甥女都从医,家族的精神与医术,得以传承下去。

  档案馆工作人员围坐在一旁,听得入了迷,也被这份家族的传承和医者仁心所深深感染。“这批民国地契和证照的发现,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收获。它们对于研究民国时期龙溪县不动产登记、产权转移和交易税制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那份由粤军总司令部制发的执照,见证了仅存两年的‘闽南护法区’的历史,非常稀有。”芗城区档案馆馆长钟海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竭尽全力做好这些珍贵档案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并通过出版书籍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展示档案内容以及档案背后的历史。

  ☉本报记者王琳雅

  通讯员张龙腾

  本报记者王琳雅摄

文章链接:http://www.dongfengkuaidi.vip/news/show-106199.html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